top of page

華東教育戲劇發展概況-張彬老師專訪

張彬 / 張彬教育戲劇工作室負責人

錢德順訪問 余倩盈筆錄

香港教師戲劇會第77期會訊(2019年3月)

 

甚麼是教育戲劇

教育戲劇,就是應用戲劇於教育,其教育意義大於戲劇製作的技巧。

 

現時,較普遍是應用戲劇於語文教學,也有德育和其他學科。以語文教學為例,我們可應用戲劇解解課文,以增加學生對課文的認知。利用戲劇的技巧解構一篇課文,教育戲劇的素材選擇很重要,例如中國古代一些比較意象化的詩,裏面沒有人物和情景,這些課文,對一般老師來說,就不太容易作為教育戲劇的題材。

 

國內藝術學院的教授,參與中、小學教育戲劇的工作實在不多,認同教育戲劇的意義的也自然不多。他們普通認為,戲劇表演,就已經具備充足的教育意義了。張彬老師坦言,進入教育戲劇工作的頭三年,他都有這種傾向,他也花了很多時間和功夫,透過不斷的實踐,方體會到戲劇表演和教育戲劇兩者的區別,並試圖證明兩者都是獨特的,無法彼此取代的。

 

杭州、蘇州、上海的教育戲劇發展

華東三個城市,杭州、蘇州和上海,其教育戲劇是在全中國走得較前的,個人以為,甚至比北京走得更前。在北京,大概只有數所學校在做教育戲劇,而杭州、蘇州和上海,做教育戲劇的學校便有數十所。

 

學校發展教育戲劇的原因多樣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師們想把教育戲劇作為學校的特色。現時的學校,各學科都會組成教研組,例如中文科便組成中文科的教研組。倘學校的中文科有意引入教育戲劇,中文科教研組的教師,便會一起研究如何於中文科內發展教育戲劇。

 

以杭州為例,張彬老師便在大概十四五所學校推行教育戲劇,科目包括語文科、歷史科、心理輔導科。教師培訓由一年兩至三次到每月一次不等。張老師會為合作的學校設計校本課程,再在學校施教。張老師亦計劃於2019年或2020年出版應用性更廣的教案和劇本集。

 

教育戲劇應用於中、小學語文教學

談到應用教育戲劇於中、小學語文教學,張彬老師給了一些例子。他舉了一篇課文《清兵衛與葫蘆》為例,該課文是說一個日本故事,主角是個擁有很多夢想的小孩,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逼於家庭壓力,最終只好放棄夢想,回到家裏過平淡的生活。我們選擇課文其中一段,問學生「孩子的家庭成員有哪些?」 雖然課文中沒有孩子跟父親的對話,但「爸爸」的存在十分明確,課文已經提到,那麼孩子還會有媽媽和哪些朋友呢?教育戲劇訓練學生理解生活圈子的建立,從情景到人物的生活圈建構,並發展其生活圈。我們不單只聚焦原文,我們也會選擇一個課文以外的片段,例如課文前面或後面的部分,然後根據學生收集的素材完善內容。

 

當中還有一些細節,例如人物形象化描寫,有一個教育戲劇習式叫「牆上的角色」,即是人物分析。此習式還有很多細化的部分,寫在大腦的就是思想意念的東西,寫在臉上的就是人物外表特徵,學生要把這些都貼在牆上。

 

「牆上的角色」在小學做得比較多,中學不太做,因為中學生對人物外部描寫已有一定認識。中學生多做情景訓練,分三個步驟。第一,尋找情景,要思考以此情景做訓練的原因、情景如何推動故事發展、人物的動機是什麼、情節中包含了什麼深意,例如父愛,成長等價值。第二,適應情景,在情景當中找到人物定位,「在哪裡?」「要做什麼?」接著就到了下一步,發展情景,這一步又會跟人物圈子結合起來。這個就是教育戲劇課堂中第一階段的內容。

 

中學階段的教育戲劇,其中一個重點是培養學生寫劇本,尤其高中學生已具備寫劇本的能力。編寫劇本的內容跟教育戲劇的訓練是相關的,例如編寫劇本有一個訓練叫「介紹我的家庭」,跟教育戲劇訓練「人物的圈子」相像。

 

語文科老師的培訓

內地的學校,通常語文課先推行教育戲劇,張彬老師為六所學校進行語文培訓,其他則是初、高中歷史和心理輔導課。可以說,張彬老師培訓的老師中,語文科老師是重點之一。語文老師構建戲劇教育的課堂,得在一、兩節課內教完一篇課文,時間很短。要讓同學快速投入到課文情景中,課堂開始,便要營造戲劇教育的氛圍,先是破冰熱身,然後進行情景建立,並適應情景的步驟,然後是情景發展。

 

要訓練老師掌握進入課堂需要的技巧,在培訓初期的兩到三節課,就要從熱身活動入手。通過培訓,讓老師學會了好些熱身練習,這些熱身練習都經過研究,配合著大部分的課文,老師於課堂中可自由組合這些熱身練習以應用。培訓重要的環節,就是張彬老師按進度到教室觀課。

 

語文老師需要累積相當經驗,才可掌握教育戲劇的技巧。內地老師普遍有一個對發展教育戲劇不利的情況,就是喜歡按既定模式思考,他們會緊緊跟著培訓中的步驟教學,未能靈活運用當中的教學技巧。因此,在培訓前期,張彬老師會為他們進行調整。有教育戲劇學者提倡「教師入戲」,張彬老師以為不太適合國內的教學環境,事實上,老師帶學生進入情景、相信情景,並和學生一起發展情景,這本身已經是入戲了,老師不需要像真的演員一樣。教育戲劇的參考書籍固然有很多可取之處,但國內的老師常未有梳理得好,容易出現誤解,所以張彬老師建議老師在接受培訓前不要看參考書。

 

心理輔導老師的培訓

張彬老師培訓的另一焦點,是心理輔導老師。心理輔導科教研組老師,會先選出在心理輔導室遇到的案例,再與張彬老師討論主題的可行性,然後把案例結合教育戲劇,做成教案,在心理輔導課試教。

 

心理輔導課每週有三、四節,每節約四十分鐘,一個月換一個主題,每月最多可讓十五名學生上課。不同年級的同學都會到心理科老師的課堂中進行輔導,所以題材必須令大部分學生有共鳴,例如與父母親的代溝。心理輔導課所用的教學活動,不像語文課著重勾畫生活圈,而是讓同學從心理矛盾來選擇人物的行動方向,例如人物的動機。如果他的動機是源於母親不守信,例如「媽媽答應我考試得九十分,就帶我出去玩」,那可以有幾個不同的結果:媽媽帶他去玩了、媽媽反口不帶他去玩、媽媽說往後的日子才帶他去玩。老師每一節課都會帶領同學探索主題情景中不一樣的選擇。

 

歷史科老師的培訓

歷史老師是張彬老師培訓的重要焦點之一。在歷史課應用教育戲劇的好處是課堂內容有七八成是具體事件。教師可以圍繞一歷件史事件,追溯前因後果。以「馬關條約」的教案為例,李鴻章一開始並不同意到馬關簽署條約,或與前十年清政府的自強運動有關,期間李鴻章與光緒、慈禧太后的對話,就可作為學生前期資料搜集的內容,其後在課堂中進而可以與學生一起分析這是否與李鴻章其後的決策有關。

 

展望

內地的中小學校一直以來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對於教育戲劇課程成果的評價標準。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透過教育戲劇公開課評選和戲劇節滙演。在公開課評選方面,目前已有很多學校慢慢建立起了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以特定人物為方向的課文改編的戲劇素材。但在戲劇節匯演方面則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單一化的審美觀,很多經典人物的扮演一味模仿某些專業演員的狀態,過度誇張的表演情緒,忽略劇本的文學性和思哲性,學生在思考判斷上有所缺失。當然,也有很多已經先行的學校,如跟張老師合作多年的蘇州第五中學、杭州高級中學、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杭州天地實驗小學,這些學校勇於不斷摸索和嘗試,積累了很好的經驗,期望這些學校能把經驗介紹到更多的學校裏。

 

針對這些問題,張彬老師於2018年12月創立了華東區中小學校教育戲劇聯盟和主題戲劇節比賽,並在比賽中制定了規則和評價標準。張老師不僅從各校現場的表現來評價,更看重文本創建過程中資料的收集和創作理念,所建立的是一個綜合評價標準。張老師希望把這種評價模式推廣開來,同時也希望和香港台灣以及亞洲的學校教師們定期開展教育戲劇論壇,不斷發展新的主題,最終變成一個國際性的比賽和聯盟。

 

未來,張老師將致力培育更多教育戲劇的專業人才。回溯過去,教育戲劇約於2005年傳到國內,先由上海戲劇學院負責培訓人才,其時,教育戲劇系的本科學生,在學習表演、導演和舞台美術之餘,再要編寫教育戲劇教案,對各範疇的學習難以兼顧。當時有提議把教育戲劇專業轉到師範大學,然而最終仍保留了下來,只是重新調整了課程的比重,故該系一直培訓著教育戲劇的人才。

 

現時,張彬老師領導的機構,為工作伙伴提供在職教育戲劇培訓。機構中的工作伙伴有來自導演、編劇、音樂劇專業的,當中以編劇專業的伙伴寫教案較好。對比了許多藝術專業,張彬老師發現編劇系跟導演系與教育戲劇有最大的關聯,他也有訓練師範大學的中文系學生,他們不懂表演,卻能從他們最拿手的編寫教案開始。


 

張彬,200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國家二級導演、浙江大學公眾史學研究中心青少年核心素養研究室副主任,2009年成立張彬教育戲劇工作室。是杭州高級中學、杭州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蘇州市第五中學、特聘教育戲劇專家,江蘇省中小學書香校園閱讀基地專家,江蘇省中小學閱讀表演大賽特邀評委。

從2010年開始,他聯合華東地區的藝術學院名師工作室,在浙江、江蘇、上海、安徽等地,在中小學定期推廣教育戲劇特色課程,目的在於將文化課和藝術課程融合,達到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藝術中培養戲劇思維,在更好地學習文化課的同時提升藝術修養。

他編導的校園劇《手機風波》和《同桌的回憶》,獲杭州市級中小學生藝術節一二等獎。編導音樂劇《快樂的周末》《彩虹橋》,原創校園劇《身邊的故事》《親愛的老師》《同桌的回憶》《呼嘯的青春》《5年一班》《你好我叫……》等,均在市級中小學生藝術節上獲最佳劇目獎。

2013年1月,張彬首次受邀擔任杭州首屆繪本劇大賽評委,至2016年1月,已經連續4次受邀擔任杭州繪本劇大賽評委。2015年,在上海國際雙語學校舉辦校際教育戲劇論壇,並在上海中學生國際教育戲劇中獲得一等獎。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ducation/8b6gkz4.htm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