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與我的不解緣份
江葉秀娟/香港教師戲劇會創立人
成長於香港
五十年代的香港,是一個純樸而又充滿機會的地方,富商李嘉誠也是因那一個時代而成為巨富。我就在那個時候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我們雖然物質生活不富庶,精神生活卻多姿多采。我們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遊戲機,沒有玩具和電視,然而我們有兄弟姊妹,有鄰居,有朋友,有石頭,有水,有沙,有花草榭木,最重要的是有想像力和創作力。
我們一家九口住在一個房間,屋內面積很少,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但是屋外有一個很大的天井,是幾家人的共用空地,也是我們二十多個小孩子的歡樂天地。除此以外,屋後是一個小山坡,種滿了不同的果樹,有番石榴,桃,芒果和枇杷,這個地方成為我們的探險天地。屋前不遠有一條大水溪,人們都稱它為「大坑」。請不要誤以為我是住在新界,其實我住在香港島香港大學附近,現在的人很難想像五十年代的環境是那麼自然自在的!
小時候,我們在課餘的時間都會聚在一起玩耍,除了當時很多小孩都會玩的跳飛機,跳橡筋繩,捉迷藏,彈石子,拍公仔子等等之外,由於我們有廿十多人,因此我們都會有很多創意活動,例如兵捉賊,槍戰,偵探查案,醫生看病,煮飯仔,店舖買賣等等。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某年的暑假,我們竟然扮演”學校生活”。我還清楚記得我是校長,我妹妹是教師,因為我們比較年長,學校名稱是「白雲小學」,天井是我們的教室,每天早上有一個小時的上課時間。回想起來也不知道為什麼明明是放暑假,還要扮上課,可想當年的學校生活一定是沒有壓力,孩子們才會在假期裡玩這個遊戲!
以上的遊戲算不算是戲劇活動呢?我沒有結論,但是我知道通過這些童年生活,我學會與人溝通,懂得怎樣表達自己,更重要的是我的組織能力和敢於創新嘗試的精神卻慢慢跟著我的成長而發酵起來。也許就是因為這些伴我成長的活動讓我成為一位教師和一個熱愛戲劇的人。
不是生來便充滿演藝細胞
人生永遠是不斷的演變,我不是一個生來就是充滿了演藝細胞的人,在整個中小學的學校生活裡我是興戲劇絕緣的。我完全記不起學校是否有戲劇組,如果有,我也不是一份子。當時我熱愛運動,所以我參與的課外活動也是各項球類活動。小時候在家與小朋友玩的兒戲已經不再,漸漸我失去了那種能表達自己與人溝通的自信,反之,總愛一個人躲起來。
生長在一個有七兄弟姊妹的家庭,爸爸媽媽也沒法觀察了解我的轉變。那時候的我很孤單,很寂寞,小小年紀便否定了生命的目的,更多次有輕生的念頭! 假若我沒有找回當初熱愛表演的熱忱,也許,我己經不存在了!戲劇給與我活潑積極的生命,讓我更明白生命多姿多采的變化,曾加我在困苦中不放棄的精神。
在教會中重拾演藝的天賦
中五那一年,我開始到教會,在團契生活中我開放了自己,也找回了自信。那是我的戲劇生涯重新的起點,在夏令營,在教會特別聚會我們都會改編聖經故事成為舞台劇。漸漸童年時的我回來了,也因為在教會演戲,培養我的獨立思考能力。
印象最深刻一次,是我們一群年青人因為不滿教會管理階層的人太過守舊而演出了諷刺教會弊病的舞台劇,記得當時的編劇就是朱耀明牧師 (當年他只是年青小伙子)。演出後我們都被教會牧者們教訓了一頓,然而這卻加強我對戲劇能力的認識,開始對活著要有更多責任的醒覺,所以對戲劇創作發生了興趣,原來我們是可以用戲劇來表達我們的思想,影響別人的生命,因此更想寫出我的理念。
由於我的中文水平有限,所以我從那時開始閱讀各類中文書籍,增進自己的知識和文學修養,慢慢地愛上了閱讀,最後成為一個習慣。想不到這個習慣,讓我在紐西蘭找到一份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原來人生是從不同階段的遭遇累積起來的,而我與戲劇的結緣做成了今日的我!
最令我不理解的就是我就讀於羅富國師範學院的兩年裡,我竟然沒有參與任何戲劇活動,想當年由李援華老師領導的羅富國教育學院校友會戲劇組,是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本港重要的業餘劇社,如今仍然沒法明白為什麼我會錯失這個機緣參與。
雖然如此,當我成為一位小學教師後,戲劇種子又再次在我生命中萌芽。我第一份教師工作是在慈雲山的津貼小學培愛小學 (該校於1982年遷往沙田,改名為浸信會呂明才小學),主要教授英文,由於學生都是來至基層,所以他們在家裡是不會接觸英語,為了加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除了課堂上讓學生做角色扮演的活動外,我還組織了課餘英語戲劇活動,鼓勵學生活用英語!
在我第一年教書的結業禮上我帶領劇組的學生演出了改編自名著「小婦人」,如今回憶起來我都不知為何有如此精力,一個人包辦編劇,導演,服裝,道具佈景我等等……但是想到讓這些孩子們有這樣一個回憶,作為教師的再辛苦也是快樂的。
多年前一次舊生聚會中,當時一位擔任主角的學生 (如今是某大國際酒店的高層) 特別到我面前來告訴我,就是因為演出了那一次英語話劇而使她決定學好英文,這樣才有今天的成就!作為一個教師聽了這感動的話又豈能不甜在心裡。戲劇是我教學的好幫手,也是學生人生的點滴,在他們心裡成長,結出不同的果子。
參與基督教福音劇團
教書兩年後,我開始參加一個基督教的福音話劇社《火種劇社》,此劇團由蘇恩佩女士創立,我自始正式踏上舞台,全情投入戲劇藝術中。從1974年到我1997離開香港移民到紐西蘭的廿多年中,我負責領導此劇社,除了演出外,也擔任舞台監督和服裝設計。那些日子是我人生的重要的一頁。
我參與了《主臨萬邦》的廣播節目,開始編寫廣播劇。《主臨萬邦》是美國路德會平信徒協會(Lutheran Laymen' League )屬下的一個世界性的機構Lutheran Hour,旨在以廣播傳福音。不是主修戲劇的我,不斷參考書籍,參與一些興趣課程,先後跟劇作家張曉風女士、陳敢權先生、程乃根先生等學習,慢慢地走向戲劇的專業。
教育署學校活動組督學
1992年,教育署計劃要舉辦香港學校戲劇節時,我毅然申請從課程發展組調到學校活動組!從1992 年至1997年間,我成為了學校活動組的督學,主要工作是組織香港學校戲劇節各個環節的活動,包括每年的開展禮、教師培訓、學校演出期(初賽)、公開演出期(決賽)、優勝演出暨頒獎禮等。這是我的事業,也是我的興趣。
在短短的五年裡,我遇到了最好的同事,也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教師。我們都有同一個意念,就是戲劇是可以用不同形式運用在教育上。想當年,很多的教師們都沒有專業戲劇訓練,不過我們卻有熱誠與信念。
透過與香港演藝學院及中英劇團的幫助,我們為教師組織了各式各樣的戲劇訓練課程,有初級的編導演培訓、進深的編導演培訓、燈光操作等。由於獲得到九龍樂善堂的贊助,我們在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舉了戲劇訓練營,免費為教師提供戲劇訓練。參與的教師都從不同的工作坊作對戲劇有了認識,而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能學以致用,帶領學生參加了香港學校戲劇節。
影響深遠的是每年的香港學校戲劇節決賽和優勝者演出,因為都會在專業劇場舉行,例如香港大會堂。教師及學生們都可以透過演出體會一個專業戲劇製作的過程,這些經驗,對學生們來說,是一個可以發展多方面才能的機會,這並不是課堂上可以提供的。記得當年官塘工業中學的優勝演出,他們在外籍教師帶領下演出的英文戲劇 “Macbeth”,帶給評判及觀眾意外的驚喜和讚嘆真的使人難忘,也為香港學校戲劇節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香港教師戲劇會
那時候,教師們都有著一團火,願意為學校戲劇而努力。陪伴著他們一起的我希望這團火能繼續下來,所以鼓勵他們成立香港教師戲劇會。我們邀請了鐘景輝先生和莫紉蘭校長擔任顧問,於1994年11月23日舉行成立晚宴。
香港教師戲劇會成立之初,便以教育署學校活動組為基地,就是我辦公的地方。一眾執行委員,參與了香港學校戲劇節各階段的活動,出版會訊,商討了不少大計,當中一項便是籌辦 公演。首次公演乃於1994年假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舉㣔,演出兩短劇《偷看.今生》。想不到我這個成立香港教師戲劇會的小小提議,被這群教師們發揚光大,影響深遠,至今已成為香港戲劇教育一個重要的角色。很可惜因為我移民他方而未能與他們一起努力,這是我戲劇生涯中的一個遺憾!而今的香港教師戲劇會,已經是一個專業的團體,不少戲劇教育的精英會聚,這是一個演進的過程,祈望日後更能影響香港的教育,做就下一代成才!
移民紐西蘭
移民到紐西蘭並沒有使我停止戲劇教育。由於當時有大量的香港移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與一個華人電檯主持一個兒童節目,從1997年開始,我寫了幾百個兒童廣播劇,組織一些年青人參與廣播,創造了「獅子大王」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影響了當代的小朋友,十多年過去後,常常有青年人對我說:「謝謝獅子大王陪我成長,當時剛移民到這裡真的很悶,幸好有你們!」
這些廣播劇都是以教育為中心,我本著透過戲劇為小朋友帶來喜樂的同時也灌輸了中國人的道德倫理思想去創作這些故事,想不到這樣的工作能夠影響很多移民家庭。在此特別感謝香港戲劇教師學會,為我出版了好些「獅子大王」的廣播劇本,如果有興趣可以閱讀這些故事,可以會增加你對創作的熱誠!
除了廣播劇之外,我也創作了幾個兒童舞台劇,每次演出後演員都會在舞台上與小朋友互動,令我印象最深刻一次是有個小朋友走到扮演壞人角色的演員面前很正經地說: 「你不可以這樣對人,你要改過!」原來小朋友是可以從戲劇中找到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因此最成功的戲劇是不用說教卻教會了我們生活的價值!在從事這些創作的日子裡讓我明白了要感動人不一定要長編大論說道理,反之,一定要有趣,生活化,情節一定要引起讀者的共鳴才能影響人。
最近有一位在香港做應用劇場工作的朋友問我在紐西蘭有這類型的工作嗎?我搜索一陣子,原來在奧克蘭沒有劇團是從事這項服務。在這兒,戲劇是其中一個學科,學校會演出戲劇,坊間有很多專業劇團,除演出外,也會為學生們組織不同的課外活動,但是這些活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小朋友玩得開心,沒有刻意的去訓練他們什麼,也沒有什麼要求!他們是否透過這些戲劇活動學會了什麼並不是家長們的要求,也不是這些活動的目的,只要有歡樂就夠了! 這種戲劇教育是否給與從事戲劇教學的香港教師們一些提示,放鬆一點,要求簡單一些, 讓自己和學生們快樂地去享受這個過程!
退休了
三年前,我終於從工作退下來享受著退休的生活。回望過去,戲劇帶給我事業,更重是帶給我生命的意義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