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順 (2010) 情話紫釵─ 令人意外的綽頭戲
錢德順
會訊第51期 (2010年3月)
友人邀我去看戲劇《情話紫釵》,知道是胡美儀擔崗演出,由於我喜愛聽胡美儀唱粵曲,本身是粵劇迷,又愛觀賞話劇,便一口答應。
開場時,那陣夾雜著中西情調的音效,很有意思;舞台上只在後方有少許擺設,胡美儀出場了,引來陣陣掌聲。
胡美儀唱了《紫釵記》一段後便入了後台,同時跑出前台的是四名現代青年人物,他們在評論《紫釵記》的情愛觀,大致是說:「紫釵記的男主角李益和女主角霍小玉白天見面,晚上便成親,一夜情!」其後,四名現代人便借《紫釵記》來映照時下的情愛觀。我想,這樣的戲劇形式和處理手法,能照顧全場觀眾的需要嗎?
那些七、八十後觀眾,大都不熟悉《紫釵記》的故事。真的,我鄰座數位八十後的朋友便是如此。他們概略知道《紫釵記》初段男主角李益與女主角霍小玉相遇的情況,但都只是知道李益手持紫玉釵與霍小玉談情,至於紫釵究屬何人所有、是否霍小玉遺失等事,他們亦不太清楚,所以當然更難以明白李益痛恨霍小王變賣紫玉釵的唱段,也不知道霍小玉向之哭訴、面上留有長鬚的是何許人士,因此在我身旁的年青觀眾都在「大起大跌」。「起」,是當謝君豪和何昭儀出現時,他們便「坐起來」看劇情的發展;「跌」,是當戲曲唱段出現時,他們便「跌回座位」,等待那些不明所以的戲曲唱段快快完成。但反觀那些年長的觀眾又如何?他們都很熟悉《紫釵記》和粵劇,但卻不太習慣話劇的表演形式,因此全晚也是在「大起大跌」中度過。「起」,是當胡美儀出場時,他們身子「坐直起來」;「跌」,是當胡美儀離場時,他們的身子立時「跌回椅子」去。總之,年長的和年青的觀眾全晚就在這樣的情緒起伏中度過了!編劇,畢竟要照顧觀眾的需要!
此外,編劇透過劇中的中、青年人物,解構《紫釵記》中的情愛觀,也是不妥。首先,戲曲的時間觀與寫實主義戲劇的時間觀不盡相同。看粵劇的觀眾都不覺得男主角李益和女主角霍小玉結合得太快,可能由於戲曲表演時節奏緩慢,觀眾都覺得李益和霍小玉的感情發展速度合理。其次,戲曲從來重形式多於內容,很多粵劇(特別是年代久遠的粵劇),其情節都頗為相近,不外是男女主角兩情相悅後,男主角上京赴考而女主角則留下受盡各種苦頭,其後男主角高中回來,解除女主角的困境,再以「大團圓」作結。這類情節,觀眾雖耳熟能詳,但也無不妥的感覺。當然,不少粵劇的情節也令人神往,如《帝女花》、《獅吼記》、《琵琶巷口故人來》、《鳳閣恩愁未了情》等。粵劇迷對情節固然感興趣,但更有興趣欣賞的是大老倌唱、做、唸、打的功架!
我想,其實《情話紫釵》一劇可以把劇中《紫釵記》的折子戲元素抽掉,只餘下謝君豪和何昭儀的故事。編劇又或可乾脆把《紫釵記》以折子戲形式作為一單元,讓愛看《紫釵記》的年長觀眾可以集中看《紫釵記》;而愛看何昭儀和謝君豪的年青人,可以只看現代部分的演出。但我又想,倘真如是,《紫釵記》當然可以獨自保持其可觀性,但謝君豪和何昭儀那個故事,可觀性便大減了!何解?該故事既沒有發人深省的主題,也沒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此外,全劇的情慾對話實在太多,反覆來去,都是跟這人或那人談論複雜而混亂的男女關係,這是社會實況,誰人不知?何用編劇大費周章在表層上不厭其煩的呈現又再呈現?我不是假道學,我只是想說:「太多了,多得有些膩!」重覆的情慾對話,使全劇顯得更形空洞。說情與慾,歷來的人也談得不少,除了從個人層面,也可從社會層面、世界潮流層面、宗教層面,女性主義層面、性解放層面等分析,總之,要談便要有多元的角度,也要談得深入才成。
總結全劇可能餘下甚麼呢?是「綽頭」而已。此劇把「古」、「今」放在同一個劇中;把「中國傳統」和「西洋話劇」共冶一爐。其實,其實,如果能夠把這些「綽頭」優化為可以融匯古今、深入剖析不同年代情愛觀念的異同,其可觀性或會更強。如果能夠把這些「綽頭」優化為可以融匯古今、深入剖析不同年代情愛觀念的異同,當可在藝術節中發放出別具特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