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洪美芝 (2022) 十二怒漢:看籠中困獸鬥時 觀眾也存在偏見

洪美芝

香港教師戲劇會劇季度評獎勵計劃召集人

觀賞場次:2022 年 12 月 4 日 下午三時

演出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十二怒漢》是美國編劇 Reginald Rose 於 1954 年的一個電視劇,後來被作者分別改編成電影及舞台劇本,舞台版多年來亦以不同語言在世界各地上演。故事是以法庭陪審團室作背景,講述十二名陪審員就一名少年被控謀殺父親的案件作出審議。陪審團由 12 名背景不同的白人男子組成,他們必須裁決一致,若裁定有罪,少年將面臨電椅死刑;反之,少年將被釋放,日後不會再以同一罪名被起訴。如果陪審團當中有人以合理疑點,未能達致意見一致,案件將會重審。是次由香港戲劇協會製作的《十二怒漢》,由13位本地劇團的男性「總監」同台演出,並由現任香港戲劇協會會長馮祿德執導。此劇目於2012年獲得第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十大最受歡迎劇目、最佳導演(悲劇/正劇)和最佳舞台設計獎。


「不論去到哪裏,偏見總是掩蓋真相。」是《十二怒漢》的經典台詞,亦是主旨。劇本裏的對白和演員們的演出十分精彩,由於每位陪審員的背景、性格和價值觀的不同,造成了大量的矛盾和衝突,讓觀眾清楚聽見各人的偏見。更令筆者好奇的是此劇的舞台設計,亦有不少觀眾對此舞台設計議論紛紛。舞台設計師余振球於文化中心劇場的設計是四面台,位於中央的舞台是一個銹蝕的鐵籠作為陪審團室。鐵籠的一端掛著一把舊式的掛牆風扇,另一端是一個能打開的窗。鐵籠裡有一張長方形的木枱、十三張椅子和一個放水杯的矮櫃。十二個演員進去後,庭警會把出入位鎖上,陪審員能行走的空間所剩無幾。這樣的舞台設計能使觀眾感到內裏的侷促和壓迫感,而觀眾需隔著鐵網看籠裏陪審員的爭辯,像極了籠中的困獸鬥。12位陪審員被囚禁著在悶熱的陪審員室,各帶不同的情緒進行商議,如焦急、無奈、懷疑、憤怒,甚具戲劇張力。


觀眾爭議的是鐵籠網阻擋了觀眾部分的視線,空間狹窄以致走位不多,造成了未能清楚看到所有演員的表情和動作。翻查資料,2013於倫敦的Garrick Theatre的《十二怒漢》演出用了旋轉舞台;2019年於紐約的Syracuse Stage 的演出,也同樣是陪審員的桌子和椅子在旋轉地板上。於緩慢旋轉的情況下,每位陪審員都能成為焦點。筆者認為余振球這個鐵籠設計能突顯劇目「偏見」的主旨,觀眾在觀賞演出時,也在審判著陪審員,有些人、表情、動作被遮擋,比喻觀眾也和角色一樣,看事情也會有盲點、也會有偏見。另外,除了台中央的鐵籠外,觀眾走進觀眾席時會穿過一個鐵框,象徵著觀眾也走進了一個鐵籠裏。於2012年,劇場空間於文化中心劇院上演《十二怒漢》,當時連觀眾席也有鐵網包圍。導演馮祿德於演後座談會提到這次演出只留下鐵框的設計,原因是物料造價太貴,所以放棄了於觀眾席也有鐵網。但無論如何,這個籠中籠的設計概念實在具有深刻和深層的思考價值。


《十二怒漢》之所以是一套經典劇目,是因為它的題材歷久不衰,同時涉獵的議題既有深度、也有闊度。一宗殺人案的審判,帶出了不同議題上的思考,由個人情感、偏見、價值觀的形成,以至於真相、法律制度、性別定型、社經地位等都能透過此劇引發相關思考。於美國的其中一次演出,劇團以6位白人和6位黑人來演繹原來劇本中12位均是白人的陪審員角色,帶領觀眾思考「種族」這個議題。而筆者在沒有看過原著劇本的情況下,對劇中的孝和教養的探討尤其深刻,或許這是導演的個人選擇,又或許與筆者的工作背景所致。成功的作品就是能跨越地域和時間,對不同背景的人都能作出回應。


洪美芝,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2017年開始為不同機構撰寫戲劇評論。部分評論文章被收入《2018-2020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及香港話劇團《劇誌》刊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