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戲劇推動國民教育
五旬節林漢光中學 錢德順
會訊第38期 (2006年12月)
學校推行國民教育現況
教統局早於1996年發出「學校公民教育指引」,要求學校在設計公民教育課程時,把「國家民族社會」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範疇。 2002年,基礎教育課程指引中,更進一步指出:「培養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是首要培養的價值觀和態度之一。
學校的國民教育,多屬公民教育科內的範疇。由於公民教育需要顧及的範疇繁多,能建立學生對國民身分認同的課節並不多。至於滲透於各科的方法,很多時只流於口號,各學科教師自然將精神集中於本科的課程,國民教育元素,只是在本科內容應付有餘時,才作為點綴,故成效不大。
現時大部分學校推行國民教育,均依賴以活動方式作專題性的推廣,但這類在周會、課外活動中舉辦的大型活動,教育成效很有限,且欠缺評估機制。部分學校特為班主任編製教材於班主任課中推行國民教育,惟亦只能以認知層面為主;部分學校縱有「國民教育」,其內容仍多流於認識國旗、國歌、國徽等,缺乏深入的反思,教學成效未如理想。
回歸已快八個年頭了,不能否認,過渡期間,學校推行的民主人權教育,有了實質的成效,如學生會全民選舉、校內立法會模擬選舉、校政民主化等,學生參與討論,親身實踐公民的權利。但畢竟在殖民地年代的教育制度下,公民教育增強了學生對香港歸屬感的同時,卻未能培養學生關心祖國。
缺乏師資培訓
根據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所作的「教師看國民教育」研究,分析教師在向學生進行國民教育遇到各樣困難,大部分教師感到培訓不足,相關教材亦欠缺,半數同工表示教統局支援不足,師訓機構也很少籌劃是類活動。
一直以來,教統局缺乏系統培訓教師教授國民教育。教統局和各大機構舉辦不少培訓計劃,但都是針對學生而設的,參與計劃的教師,都是為了培訓學生。
要國民教育取得成效,關鍵並不單在課程,也在教師本身。本會去年推行以戲劇教學法施教國民教育的培訓,獲28名來自7所學校的教師參與,他們當中不少承認自身國民身分認同不足。當然,也有教師認為國民教育仍很政治化,是一敏感的題目,故敬而遠之。
國民教育乃情的教育
美國教育學者布魯姆(Bloom)把學習分為「知(cognitive)、情(affective)、行(psychomotor)」三個層面。「知」的層面較為人熟悉,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及評鑑;「情」的層面則少人提及,分為接受、反應、價值觀之建立、價值觀之組織、性格之形成。
國民教育是情意教育,目的是要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其實,人文學科,如品德教育、國民教育等,都不應只停留在「知」的層面,更應進到「情」的層面,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讓他們接受其國民身分,且為此而深感自豪。
戲劇教學法具情意教育的效能
西方不少研究已指出,「戲劇教學法」是最有效培育情感的教學法之一。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可恰當地把戲劇元素引入課程內,讓學生親身經驗預設的戲劇情境。上課時,教師需要把教室模擬為現實世界的情境,能讓學生在教室的環境下,體驗現實世界的各類情感經驗。
要推行「國民教育」,「戲劇教學法」可作為主要教學策略,學生在教師的課堂計劃下,能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祖國、認同其國民身分、與祖國建立情感、並培養出正確及全面的價值觀。
「戲劇教學法」乃運用不同的戲劇學習形式﹝習式conventions﹞來作為課堂的主要學習活動。這些習式如定格﹝still images﹞、思路追蹤﹝thought tracking﹞、角色扮演﹝role play﹞、坐熱墊﹝hot seating﹞等,能有效讓學生在教室的情境內,體驗角色的生活經驗。
運用「戲劇教學法」於國民教育課堂,其課程編寫和教師培訓兩者關係密切。在課程編寫的過程中,編者須按教師的技巧熟練程度而引入合宜的習式。教師施教的過程,是「戲劇教學法」的一項重要培訓,施教後教師須就課程而作出反思、修訂、檢討,以期完善課程和教學法兩者。
在西方,戲劇用於其他科目的教學法,從1960年開始迅速發展。家長、教師及政治家均承認,戲劇能作為一個幫助年輕人了解世界的過程。從上一世紀最後幾個十年,大量的書籍、文章及研究報告不斷湧現,探討戲劇作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戲劇活動能讓學生在觀察環境、探索問題、感受人生、表達自我、和衷合作、承擔責任等方面有更好的培養和訓練,亦能讓他們藉種種美感經驗得到心靈上的滋潤,從而使人生更豐富多姿。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
為了達到「發展成為一個持續進修的社會,及發展全人教育」的教育目標,教育統籌委員會提倡「對於教學觀念的整體改革,目的是將學生學習放到教育制度和學校生活的中心」。而這個過程中,亦需要廣大的前綫教師積極參與,才能令學生能發展出自學、探索及創新能力。戲劇教學法的特色,就是讓學生親身參與和體驗,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擔當趨化者的角色,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行取得新的體驗。
在戲劇課堂內,教師及學生都可透過角色扮演,進入不同的情境,去表達他們的感受。戲劇課堂創設了一個安全的環境讓教師和學生坦率地把感受描繪出來,這能鼓勵更多真誠的參與,以及引申更深層的了解,鼓勵學生發展各方面的才能,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的體驗。要有效實行戲劇教學法,須具備一系列的條件,而這些要求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差異。
結論
以「戲劇教學法」來推動「國民教育」,必須有相應的師資培訓。此外,師資培訓不單只為教師灌輸戲劇技能,也要以轉變教師的意識形態為目標,讓他們不再只甘於充當教材的傳遞者,而是主動的課程研究者和創造者。要把國民教育從「知」的層面提升至「情」的層面,涉及到新課程和新教學法。這些新課程和新教學法,要求教師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機制,以作教學經驗交流,而且不單與同校的教師協作,更要作跨校之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