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戲劇人白耀燦老師專訪
撰稿人 / 司徒美儀博士
教學之餘,我一直無放棄戲劇
今期專訪的主角,是資深戲劇及文教工作者、前聖類斯中學副校長 - 白耀燦老師。白老師編、導、演均有過人的表現,在香港歷史教育及戲劇教育這兩方面,幾乎無人不識。主要編、導作品包括:《約伯的故事》、《武士英魂》、《小王子》(歌舞劇)、《起航,討海號!》、《娜拉》、《多餘的話-瞿秋白的挽歌》、《瞿秋白之死》、《袁崇煥之死》,以及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系列作品:《風雨橫斜》(編劇及導演)、《斜路黃花》(編劇) 及《辛亥、風雨、香江情》(編劇及導演)等。
白老師與本會前主席錢德順老師也有淵源。不說不知,原來我們尊敬的錢老師,也是白老師的高足,可見白老師春風化雨數十載,的確育人無數。以下為是次專訪文稿。
舞台王者的誕生“I am the King. I am on the stage.”
中小學階段
「我的父母,均是華僑。」白老師對歷史有由衷的熱愛之情,不無原因;白老師接着追本溯源,道出他與戲劇自小結下的因緣。
「我自小酷愛演出,有與生俱來的表演慾。」小學三年級時,白老師已有舞台演出的機會。中學二年級,白老師就讀中西區著名男校 - 聖類斯中學,在聖誕聯歡會中再踏舞台,年紀輕輕卻扮演長者,身穿唐裝衫褲,演得維肖維妙。慈幼會素重文娛康樂活動,屬校聖類斯中學亦重栽培學生的演藝才能。思路清晰、口齒伶俐的白老師,除了戲劇,在中學階段涉及的尚有朗誦、演講、辯論等課餘活動,俱為白老師提供了文化表演機會。1969年,白老師為中五惜別晚會演出話劇,一鳴驚人。當年的劇目為《黃宇清戲劇選集》的《哈哈先生》,他飾演一名憤世嫉俗的青年,在父親逝世後四處求職,演出時須臂纏黑紗,以紀念亡父,此舉令白老師的母親甚為不滿,皆因白老師一歲半時,嚴父不幸見背,如於臂上再纏黑紗,母親難免心感不祥。白老師撫今追昔,對慈母之慮雖不苟同,但亦藉此看到戲劇演員與真實人生的不同;往昔社會民風質樸淳厚,難以斷然區分戲劇與生活之別,才引致這一番誤會。
值得一提的是,那次話劇演出時,因有同學搬了家中名貴音響器材置於舞台上,為免失盜,白老師曾在禮堂舞台上留守了一個夏夜。躺在舞台上,身體零距離地與台板直接接觸,與舞台融而為一,令白老師心生一種自擁為王的感覺。“I am the King. I am on the stage.” 演員在舞台上轉變身分,繼而進入角色,一言一行都牽引着觀眾的情緒,這一份難以言喻的舞台魔力,令白老師從此與戲劇結下不解之緣。是次演出雖只半句鐘,但為白老師在舞台上首次正規演出,意義重大,至今難忘。
預科階段
中學會考過後,白老師順利於原校升讀預科班;在中六預科這「蜜月年」中,開始參加更豐富的課外活動,如校際戲劇比賽、星辰盃校際問答比賽、學生報編輯等,樂此不疲。在恩師何學敏老師的指導下,白老師自導自演,演出其編寫的《後巷》一劇。該劇描述販毒事件,白老師謙稱那時自己會自我構思一些「演技方程式」,如以「三起三跌」的模式,呈現「癮君子」於後巷毒癮發作時無力支撐軀體的狀況。但為何以「三起三跌」而不是「四起四跌」或「三起五跌」等身體語言來呈現?當時又說不出其所以然。如今道來,白老師不禁莞爾:身體起伏的次數其實並無意義,為何要跌落如戲曲般的窠臼中?年青人喜用美好的方程式規範演出,雖然看似可笑,但這不正反映那時白老師對戲劇的熱情與執着嗎?
聖類斯中學素重理科,那時預科班只有生物組及數學組,白老師讀了大半年後,終覺自己並非理科人才,遂萌轉讀文科之心。當時社會重理輕文,長輩總覺男生讀文科,前途有限,白老師在費了多番唇舌後,家中才接受自己轉往大坑道新法書院重讀中六文科課程。
新法書院為當時著名的私立學校,該校亦重戲劇,人才輩出,著名影星如鄧光榮、沈月明(導演于仁泰太太)等,也是校友。新法書院每年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或劇院等公開場地安排演出,讓白老師在戲劇方面有更多發揮的機會。1970年,白老師於香港大會堂演出《前程》一劇,飾演無賴畢老五,調戲當年獲選為「阿高高」歌舞冠軍沈月明小姐所飾演的小姑娘,形神俱備,獲《華僑日報》撰文讚賞。白老師分析說:「進入角色後,我就化身作無賴畢先生,舉手投足均代表畢先生的言行,為畢先生的「代言人」,這個「我」,就再也不是我自己了。」舞台上角色的轉換,為戲劇獨具魅力的地方,有別於其他文學藝術範疇,深深吸引着白老師。其後,白老師在《日月光華》一劇,扮演正直的工程師,反過來遭美女色誘,一年之內演了兩齣人物個性截然不同的話劇,實在過足了戲癮。
大學階段
1971年,白老師考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歷史系。求學期間認識了冼杞然、梁鳳儀、殷巧儀,還有現時的平機會主席朱敏健等良朋益友,亦曾參加崇基校慶話劇、參演由鍾景輝執導的瑞士名劇《專誠拜訪》(“The Visit”) 等。
1972年,在中大就讀的第二年,白老師以交換生的身分前赴美國加州赤域大學(University of Redlands)留學一年,其後也曾在夏威夷大學就讀夏季課程,但年青時以文人自詡的白老師,無論多嚮往戲劇表演藝術,縱有機會進修,卻仍自我約束,只在外地研習歷史、社會學等經世致用的學科,並無正式修讀任何有關表演藝術課程,至今引以為憾。
春風化雨 藝海浮生
初執教鞭
1975年白老師中大畢業後於慈幼會屬下的中學任教,除了課堂教學外,課餘時間幾乎全身投入戲劇演出當中。那時無線第五屆藝員訓練班招生,在電視台上大肆宣傳。校長劉芳剛為意大利電影博士,白老師也須考過三關,才能成為學員。第一關要演默劇,劇目為《慈母手中線》、《夜歸人》,對有演出經驗的白老師來說,並無難度;第二關為天才表演,白老師演唱《禪院鐘聲》,再度入圍;第三關為面試,白老師亦順利過關,最終成功地從3,996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那時甚少大學生當藝員,著名影星蕭芳芳攻讀心理學,已傳為佳話,白老師挾大學生的學歷當演員,屬當中的少數。白老師說,那時演藝班的課程很緊湊,周一至周五晚上六時至九時、星期六全天上課,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既要乘車,亦須乘船。白老師惟有在北角至九龍城的乘車時小憩、並在乘船途中備課,終致胃病發作而不能上學。課程副主任程乃根嘗試挽留,惟校長劉芳剛堅持學員要出席所有課程,白老師最終惟有忍痛停學。
在話劇演出方面,白老師也曾參演香港話劇團於1977年創團時的首季劇作,包括由袁立勳執導,以美國小說《黑奴籲天錄》一書為藍本的《黑奴》一劇;由洪琛編劇的「農村三部曲」;以及在《浮士德博士的悲劇》中飾演主角浮士德。
白老師回首初執教鞭時,也難免有不如人意的事發生。1978年6月爆發金禧事件,白老師欲在學生集會中提及,由於涉及敏感議題,事前已向校方請示,但並不獲批,結果白老師只好在歷史課堂上講述東漢的太學生運動,然校長於講話後即召見白老師,加以勸喻。此外,任教期間白老師曾帶領學生參加校外歷史展覽活動,當時校方立場比較保守,不予支持,但也不好明言反對學生參與活動,最終白老師不畏艱辛地借展板、租校巴……一一完成,惟終覺意興闌珊,遂萌去意。
重返母校
同年,白老師轉返母校聖類斯中學任教,深獲信任;任教一年後,考獲扶輪奬學金,為該年的「國際扶輪社年度學人」(Rotarian Scholar),前赴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研究院進修。當時的聖類斯中學校長Father Carpella及教務主任Father Deane兩位神父為白老師向教育當局申請停職留薪,條件就是白老師在完成課程後,須返回聖類斯中學任教三年。白老師答應了,結果更以十倍時間回饋母校,返港後在母校春風化雨三十載,至聖類斯中學立校八十周年校慶才榮休,為教學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聖類斯中學重視戲劇教育,白老師身教言傳,將戲劇融合於教學當中。如何引導學生?白老師舉了以下這個例子。他透過即興戲劇練習,指導學生領略《在烈日和暴風雨下》的主題思想,讓學生理解勞動人民於專制壓逼下的悲苦感受,以及如何熱切地渴望大風雨的來臨,給悶熱的天氣來一個大解脫。此外,任教期間,白老師也讓學生充分發揮演藝才能,難怪該校不乏著名的演藝人員,如影視紅星黎耀祥和鄭中基等,原來他們也是白老師的學生哩!
藝海揚帆
白老師於年青時曾出席由市政局舉辦的講座,嘉賓講者均是重量級的人物,如鍾景輝、陳有后等。白老師雖然並無正式舞台藝術方面的培訓,但從多元途徑中不斷學習及吸收,再結合教學實踐經驗,終將戲劇成功地應用於教學,以至於戲劇表演中。
回想參演的經驗,白老師也曾參加電視劇的編寫及演出工作,早年在任伯江博士的牽引下,知悉麥當雄、蕭若元、陳欣健等為警匪動作劇集《大丈夫》尋找編劇,他不怕艱辛,盡力幫忙。在編寫劇情時,為了搜集資料,白老師曾拜訪黑道中人,使編寫的劇情更具真實感。白老師憑着其文人氣質,也曾在無線電視《殺手、神槍、蝴蝶夢》一劇中飾演詩人一角,展現出詩人的風骨;本會前主席錢德順當時仍是白老師的學生,赫然見到白老師活現於螢光幕上,各同學均議論紛紛,廣為傳頌。
娛樂事業倘要在票務上取得成功,難以避免須涉及色情、暴力、血腥、恐怖、怪異、揭秘、欺詐等七項元素,惟編寫這類型的劇情,均非白老師所願,故白老師婉拒了麥當雄導演邀請其擔任全職編劇,自此便沒再沾手電視、電影行業,為理想而繼續投身於教育及戲劇這兩個界別中,發光發熱。
白老師提及,早至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促進中港兩地文化交流,致群劇社曾獲廣東省文化廳邀請於友誼劇院演出。那時的友誼劇院,主要是為廣州市民大眾提供普及娛樂的劇院。1984年,白老師於於此地飾演《武士英魂》中的主角唐吉訶德,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於某一場中說了一段獨白,由於台詞嚴肅文雅,當時一位男觀眾突然喊着粗口、憤而離場,幸好白老師定力非凡,絲毫不受影響,仍專注演出下去。
歷史戲劇《風雨橫斜》、《斜路黃花》
滲透香江情懷 支援教育改革
全情還債予戲劇
2008年,白老師決定為戲劇而豁出去,放下教鞭,提早五年退休。下立這個決定,實在殊不容易。白老師欲實現理想,集中籌辦及參演戲劇;但退休後在財政上將少賺了數百萬元薪酬,未能肩負家庭重任,故內心有不少掙扎。最後,幸得家人全力支持,白老師辭了副校長一職,全身、全情地還債予戲劇。
白老師自此開展了退休後的演藝生活,活躍於劇壇,可謂分身不暇,曾參與數之不盡的戲劇,內容多涉及歷史與中華文化,如《風雨橫斜》(編劇及導演)、《斜路黃花》(編劇) 及《辛亥、風雨、香江情》(編劇及導演)等。在演出方面,白老師曾四次獲香港戲劇協會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及男配角提名,兩次獲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並憑《哥本哈根》演出Neils Bohr獲第三屆香港小劇場最佳男主角獎,近作有《詩聖杜甫》,富文學藝術氣息,獲一致好評。
白老師近年積極結合戲劇演出與實地考察歷史蹤跡的活動模式,深受歡迎。時至今日,白老師喜見劇壇百花齊放,各家各派有不同的表演方式,對戲劇教育及表演藝術的前景,充滿期盼,也獻上滿心的祝福。
後記
筆者最近往看白老師《詩聖杜甫》一劇,全劇以杜甫的詩作貫串,縷述杜甫的一生。劇中白老師飾演主角杜甫,字正腔圓地朗誦了數十首杜甫的名篇,活現了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及愛國愛民的仁者胸懷。本會副主席蕭新泉老師亦有前往觀賞,我倆一致認為:以白老師的愛國情操、豐富的歷史文學素養,配以精湛的演技,演繹愛國詩人杜甫的一生,在香江劇壇上,不作二選。
白耀燦先生簡介
資深戲劇及文教工作者,前聖類斯中學副校長。197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獲國際扶輪基金頒授為1979-80年度扶輪學人,深造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研究院。主要編、導作品包括:《約伯的故事》、《武士英魂》、《小王子》(歌舞劇)、《起航,討海號!》、《娜拉》、《多餘的話--瞿秋白的挽歌》、《瞿秋白之死》、《袁崇煥之死》、“Jonah”(英語歌舞劇)、《戰火梨園》,及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系列作品:《風雨橫斜》(編劇及導演)、《斜路黃花》(編劇)及《辛亥、風雨、香江情》(編劇及導演)等。演員方面,曾四次獲香港戲劇協會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及男配角提名,兩次獲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並憑《哥本哈根》演出Neils Bohr獲第三屆香港小劇場最佳男主角獎。近年致力創作歷史劇,積極推動戲劇演出與史跡實地考察結合的活動模式。其中歷史獨幕劇《風雨橫斜》,先後獲中西區區議會、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發展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及多間中學主辦或贊助演出近三十場,並獲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委約演出教師專場及製作相關教材套,派發予全港所有中學使用;又獲香港政府「優質教育基金」資助在各區中學演出;總計《風雨橫斜》一劇演出的總場次為108之數。[轉自第九屆香港文學節「講者及團體介紹」
https://www.hkpl.gov.hk/tc/extension-activities/hklf/hklf9/speaker_p2_7.html